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y, 2020

盲井和武汉肺炎

2019年底开始的武汉肺炎, 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到了全世界。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数百万人感染,数十万人死亡,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整个世界以极快的速度陷入衰退,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宣告本轮全球化的“去中国化”的开始。 相比西方传统发达国家, 疫情的首发中国(武汉)对病情的传播控制非常严厉,极权政府对个人自由和隐私的毫无顾忌地侵犯,在疫情控制过程中一览无余。借助现代科技,政府对个人生活的控制已经无孔不入,远远超过了小说《1984》里面描述的”老大哥“的能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今日的中国,如果政府想要跟踪某个人/某个组织,就绝无办不到的可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中国, 拐卖妇女儿童的事情解决不了呢?介于祸国殃民的计划生育制度导致中国的光棍问题,我阴暗的猜想,不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原因是不是要牺牲一小撮人,给那些完全没有希望的底层光棍一些安抚? 附旧文一篇。  毒贩,人贩,和死刑的效用   本来不想掺和这个话题,因为在我看来这个里面的道理几乎是显而易见的。大抵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多数普通群众相信的朴素道理,往往不需要什么高深的证明推理,它就是正确的。一小撮 “ 砖家 ” , 之所以把专家这个词搞臭了,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用一堆玄虚把人绕晕,以满足他们与众不同的自我满足感。 立论:死刑是打击人贩子的有效手段,面对当前人贩子猖獗的社会现状,降低死刑门槛乃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来看看一个市场的基本构成 。在市场中,有供给方,需求方,和交易商( dealer )帮助供给和需求完成交易。在贩毒过程中, dealer 就是毒贩;在贩人过程中, dealer 就是人贩子。 一般讲,需求和销售价格成负相关,供给和采购价格成正相关,采购价格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差别,是 dealer 的利润,包括 dealer 的劳动成本和资金以及风险溢价。在这里我门假定全部是风险溢价,不影响结论。对于正常人而言, 风险和风险溢价成正相关。需求曲线的斜率,是需求的弹性,即对价格的敏感度。 对于打击毒贩而言,死刑的效用是不明显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需求方的弹性太小。毒品是成瘾的,在找到替代方法之前(事实上毒品现在没有替代供给,所有的替代毒品 他还是毒品),不管多高的价格都会有需求,过高的价格往往驱使吸毒者犯罪来得到毒资。对毒贩实施严刑(死刑),只不过加大了贩毒...

旧文一篇,谈谈美国华人的遇到的所谓种族歧视

随着中美两国关系每况愈下,网上关于华人在美国受到种族歧视的说法也多了起来。还有很多人提起华人在美国职场的 “ 玻璃天花板 ” 。下文是写于 2016 年的一个帖子,回复某人关于美国的职场歧视的控诉。发在这里留个纪念。 “ 柔性歧视或偏见 ” 有没有呢?我想是有的,而且我认为用偏见准确一些,或者更准确的说是 stereotype 。原因很简单,近几十年来的华人职业群体确实是有很显著的特征,专注技术,家庭,不关心政治,不愿出头,努力工作但社交能力偏弱等。美国的社会也是由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组成,大部分也只能从自己 身边观察作出结论,那么他们的合力自然会形成一种面具化的印象。这些年随着华人群体的扩大,各行各业冒尖的人增多,那么这个 stereotype 自然会被打破。 所谓敌意,每个人在哪个地方都会有机会遇到。很简单,机会就那么多,竞争一旦激烈就会产生敌意。连奥巴马都感受到强烈敌意,在网上被人骂为 “House N..." 。在中国没有上海人对苏北赤佬的敌意?没有北京胡同串子对北漂的敌意?我和楼主的区别不在于来的时间长短,有无感受敌意,而在于自己如何看待这样的敌意,如何内心强大并战胜对手。我在纽约地铁里也遇到过有人说 “go back to China!", 在北京也耳闻目睹 “ 滚回老家去! ” 。这有区别么? 美国从国家层面敌视中国的倾向,那当然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照我说这是一个好事情,因为有资格被敌视这绝对是不容易的,要没有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没有几十年如一日中国人民建设这个国家,想要被敌视还没资格呢。可是我一再强调过,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好事,有竞争才会刺激进步。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中国来一个前苏联载人航天首先上天之类的刺激,或者在什么地方击沉一个航母战斗群,这样对美国有非常大的好处。这话在我的系列里面说过吧?但是国家层面的竞争,是否会投射到对社会中的个体呢?吾生也有崖,没看到过苏联鼎盛时期俄罗斯裔在美国的状态;但目前俄罗斯还是美国的一个麻烦制造者,我看俄罗斯裔在这里没有什么显而易见的排挤。华人身上的排挤我也未感受到。说到底,移民了,你就是美国社会的一份子,你效忠的就是美国(在此我要在此问候自甘二等公民的红军迷,你记得你的誓言吗?)。二战中艾森豪威尔是德国裔,战略轰炸德累斯顿的空军将军是德国裔,朝鲜战场上喊 “ ...

关于海归,旧文两篇, 看世事变迁

今天整理硬盘, 找出两篇关于海归的旧文。两篇文章相隔七年,世事变迁。读之颇有所感,记下来吧,是个痕迹。 说说海龟吧  –  写于 2011 年 海归从不是话题到变成热门话题,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据我的观察, 1995 年以前来美国的,基本上没有人想要海龟的,有也是在国内有特别好的机会才会放弃美国的事业回去。 2000 年前后来美的人,慢慢的海龟成了一个话题,但大多数都是想要在美国工作几年再回去。  2005 以后来美的人,很多都要直接毕业就回国。这个变化,一方面是美国的移民政策逐渐趋紧,经济不振所造成,另一方面也是国内的机会增加所导致的。二者一上一下,自让让回国渐渐就成为热门话题。 我 2001 年来的美国,我以及我身边的同事的想法完整的反映了这个变化。工作这几年,身边的同事回国的不在少数,我当时参与的一个 career salon ,十几个人现在只有三个还留在美国。千人计划里面我的同事占了三个(现在已经接近十个),其中两个还是还是一起打球打牌的朋友。其余有去高校当博导的,有去私企作 GM 的,更多的是归国去了本公司的国内分部。这些同事朋友大部分在美国都有很不错的工作,全部都有绿卡甚至是公民,房子孩子都有,更无 layoff 之忧。但他们在美国大部分是技术路线,回国给自己提升了一个层次,作的都是中层的领导,也是换种活法。   从目前来看大家做的都不错,但也没见暴富的。 这里想说说回国的期望值。由于美国比国内毕竟要先进一些,通过回国给自己提升一个档次是可以预期的。但是也不能指望回国就从一文不名变成腰缠万贯甚至做人上人,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如果在美国是个 senior engineer,  回国做个部门经理,或者好一点做个 director 甚至 General Manager 是有可能的,这也是我的同事们回去的前提(回去如果再作工程师那就没有要了)。但如果再美国就是一个学生或者博士后,什么经验也没有,回去就要100万年薪,要做 director ,那不是可笑么?我的这些同事,会公司国内分部的大部分都拿到美国的工资(按汇率),但工资单上都没有这么多。(回高校的不知道,但七七八八也不会太少。)我以前的同事在美国的工资大概在10万到12万美元之间,那么国内的收入也就是 6 0到 7 0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