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篇, Why Nations Fail, 向Caffeine致敬
我很高兴看到 @Caffeine 写了关于Why Nations Fail 的书评。 咖啡因的大作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大赞。为了不让大作曲高和寡,我在此展狗尾续貂,展开开说几句。敬请批判。
Why Nations Fail 是我的favorite 之一, 他的后续作品 Narrow Corridor 与此书一脉相承,但艰深很多。各位有兴趣的也可以一读。
全书的中心观点在前言和第一章中就提出来了, 即国家的相对成功不是由于地理,文化或无知,而是由于其政治体制的包容性 (inclusive political institution)。政治制度的包容导致经济制度的包容 (inclusive political institution leads to inclusive economical institution) ,而包容性经济制度(其内涵在于财富的重新分配 - 而不是财富的世袭, 以及democratize 获得财富的途径 – 而不是少数人依靠权力垄断财富的途径)会增强包容性的政治体制。正因为inclusive political system, 所以权力和既得利益者无法阻碍和扼杀creative destructive. 再加上对财产权的保护, 使得有更大基数的充满活力的人们进行了发明和投资。 上述过程是一个良性循环, inclusive political institution 和 inclusive economic institution 相得益彰,相互加强。
这个理论的反面是排他性的政治制度(exclusive political institution)和掠夺性的经济制度(extractive economic institution)。常见的形式是包括垄断,奴隶制,农奴制和封建制度(feudalism)。而且财富和权力越是集中,掌权者传播和执行这些制度的能力就越强大。与前述inclusive institution 相反的是,精英不对民众负责,他们会保护垄断者(或者本身就是垄断者之一),并抵制对其霸权的任何威胁,例如creative destruction。由于对财产权的无视,在这样的国家里任意剥夺投资人和发明家财产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这使得广大人民没有动力进行长期的发明和投资。而且了维持统治者的需求,在缺乏creative destruction的情况下,只能加强掠夺性的经济制度, 最后杀鸡取卵。这是一个 “恶性循环”,是国家失败的主要原因。
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做了很多比较性研究,包括南/北韩, 墨西哥/美国, 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塞拉利昂等等 我在此不一一列举。 作者的理论,其逻辑是自洽的,其证据是充分的。当然论证一个如此艰深的话题,必然有不足之处, 但瑕不掩瑜。 今天简单就说几句我的感受。
作者认为political institution 是economical institution 的前提,而不是相反。尽管在一个virtuous cycle 里面, “因”和“果“很难界定,但毫无疑问,作者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的主张 (注: 本人没有读过马克思原作,不知道上述中国共产党灌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是“本土化”以后的杰作)。 一个 unintended implication就是否定了ccp的诡辩,即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暂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lol 。事实上,近代Inclusive political institution 最早出现在英国(光荣革命),而不是长期占据世界GDP第一的中国… 今天中国GDP已经超英赶美,坐二望一,然而还是没有希望.
为什么creative destruction必须在Inclusive economic institution 的国家里更能出现?这有两个原因。其一: 天才的产生是随机的,人类的智商随着代际更迭实际上是regress to mean. Inclusive economic institution 会鼓励大家参与创新,那么天才才有出头的机会。 这一点,作者只是implicitly 触及,我在此直接说出来。 第二,作者讲的很透彻,在extractive economic institution里面,靠抢和垄断比创造和发明来的更容易。而且creative destruction会带来财富的重新分配,导致权力的重新分配。这样,当权者不但不鼓励,反而会扼杀之。对此,我们从中国大陆出来的人看得很清楚。国企的创新基本就是没有,赚钱的渠道都在他们的手中。有创新精神的人,从早年的田溯宁到后来的马云,都要依附权力。一旦他们的创新伤害到权力,他们就要被打倒。至于剥夺财富,那在中国大陆是一再发生的事情。我大胆的判断,马云得善终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extractive economic institution + exclusive political institution 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里并不是不能创造大量的财富,但长远来看,缺乏creative destruction会使得财富创造的效率降低,缺乏inclusive的政治体制则使得政治稳定性大大下降,尤其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 作者用前苏联作为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并且大胆的预测中国的development under extractive institution 会遇到瓶颈和不可突破的障碍(注 此书发表于2012年)。 我被作者的洞见深深的震惊了。但我要说,中国的情况,于前苏联还有一些区别。主要在于中国的2000余年专制传统,使得权力的民众的掌控比起前苏联地区实在大得多。过去二十年共产党实际上在可控范围内容许了creative destruction,(很多是抄袭的),但不容置疑的导致了经济的大发展。然后在这些destructive force 威胁到统治者的时候,又通过强有力的手段打压了这些新兴势力。当然从逻辑上而言,此类行为会导致系统的创新效率下降,但基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其负面效果才刚刚出现。在此,我真心希望习大大多干几届。。。
本书从一个unintended consequences是否定了所谓的“发展理论” —— 在川普上台之前,学界的普遍认识是经济发展必然带来民主和进步。本书从理论上否定了这种观点;而近二十年中国的情况从实证上否定了这个观点。 这直接导致了美国思想界,尤其是globalist的反弹,以bill gates 为甚。 他写了一个非常negative的评价,最后作者不得不出面refute, 给了他一个好大的耳光, lol。 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读。
“Gates’s review is disappointing, but not just because he disagrees with us. As academics, we expect that. Research is all about arguing and contradicting, finding new pieces of evidence, developing new concepts and perspectives, and getting closer to the truth. Alas, Gates fails in this endeavor. His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even the most rudimentary parts of our thesis means that his review fails to invite constructive argument. Nonetheless, we feel compelled to respond because of the undue attention the review has generated.“
介于篇幅和能力,今天就写到这里,回头再加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