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不足
下面是我对某个帖子的回复,多些了几句,保留下来当个纪念。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所以在这里多说几句。
中国经济的最大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记住,不是“没有需求”, 而是没有”有效需求:, 即 ”既有需求,又有支付能力“。需求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就是有钱人的需求全被满足了(所以只好把钱用来买游艇,买奢侈品, 开名媛舞会等等),而有普通意义上的需求的人则没有钱,比如说拼多多上的群体,和中国几千万买不起品牌卫生巾的女性。投资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所以资本家们没有投资欲望。(btw, 刘鹤的供给侧改革根本就是南辕北辙)。世界上各国政府的解决方法大约有如下几条, 大家来对号入座一下。
1. 通过繁殖富人来创造需求。
这个好处是繁殖是指数增长,所以有希望能稀释富人的资产,从而根本上解决资产高度集中的问题。坏处是繁殖过程的代际时间太长, 同代的繁殖是个线性过程,赶不上资产的复合增长,**所以远水解不了近渴**。当然总归有点用,所以你看中国二奶三奶N奶, 令计划十几个私生子,而普通老百姓一直要坚持计划生育, lol ...
2. 死道友不死贫道,咱们以出口为导向
GDP = C + I + G + NX 。 这个办法的着眼点就是NX(总出口)。
历史就不说了,有发生了殖民地战争一战二战等等。最近的是中美贸易战。增加NX的有效办法是关税, 不对, 是**“关税差”**, 即进口收高关税,出口“负关税“ , 这在大中华帝国叫做”出口补贴”。当然除了出口补贴这种明面上的,还有很多只可意会的政策,比如说补贴工厂,像低息贷款啊,政府担保啊,实在搞不下去了政府出面重组啊,等等。这个咱么中国人都见识过的。这样做的后果是。大中华帝国的企业赔本也能不倒闭, 竞标总是地板价。至于国际市场上其他国家的企业倒闭怎么办?那与我无关, “市场竞争”么, 优胜劣汰,这是我大中华帝国的制度优势。大家脑袋里是不是想起华为这个公司?看看通信领域的北电,阿尔卡特,朗讯, 摩托罗拉....
以及美国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 当然,主流经济学家在主流媒体上是不会告诉你的,他们只会说贸易战是不对的,贸易的是win-win,
比较优势云云.....
在出口这个事情上,除了关税差,还有成本优势这个利器。比如说美国欧洲等地,普通工人受到“最高劳动时间”、“工作安全保护”、“最低工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保护,资本家还要收环境保护的限制,那么和大中华帝国的血汗工厂比起来,怎么可能有竞争优势呢?联系到前不久深圳的大利好,“可以暂停或者变通《劳动合同法 》, LOL。我国人民普大喜奔,纷纷叫好。对付低成本优势,西方在不改变国际环境的前提下唯一的对策是科技优势。当然大中华帝国说,我们有千人计划,搞不出来就偷…
3. 政府投资,万众创业,投资拉动经济
这个呢是应对投资需求。理性经济人没有投资意愿,那么我们就帮他们投资。比如以前的铁工基,修路修桥,现在的5G,全民大练芯片,都是这个套路。问题是,政府投资虽然可以暂时不管盈利,但经济规律还是在哪里的。投资回报率下降使得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持续下跌,而且很快就会无以为继。比如我们在网上看到中国西部的那些美丽的桥和路。别人看到的是美景,我看到的是十年以后这些桥和路破败的时候,怎么维护和收场?5G也是一样,大干快上搞5G,结果中移动付不起电费, lol。美帝国主义这边的民主党也有同样的问题,Green New Deal, 听上去熟悉不?
万众创业其实也是这个思路。表面上看起来是要解决就业,本质上是要暂时刺激需求。借用做蛋糕为例子。我们常听到的”要做大蛋糕“。但事实上,我们蛋糕做得再大,能买得起吃得起的,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需求是不足的。怎么办呢?
我们”蛋糕“卖不出去,但“蛋糕机”有人需要啊,买单的是资本家么(万众创业)...
于是大家努力开始造“蛋糕机” …
然后就有人卖 做“蛋糕机”的机器…
然后就有人卖“做”蛋糕机“的机器”的机器…
最后大家都去做蛋糕机以及蛋糕机的祖宗们,蛋糕还是卖不出去…
看到这个循环,大家想起啥?庞氏骗局。
对,就是庞氏骗局。公正的说,在上述过程中,还是会有一些需求被创造出来,所以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里,蛋糕的需求突然增加了一些。但就像所有的就像庞氏骗局一样,最终都要破灭…
还有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打仗。打仗兵器,医疗这个都是刚需么。远的有二战前的德国日本的军国主义,近的有大中华帝国在印度,台湾方向的蠢蠢欲动。
4.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这个就不多说了。其实呢,凯恩斯主义,就是从马克思那里借了点手段,算是中学(自由资本主义)为体,西学(马克思主义)为用。计划经济理想很丰满,不得不承认其理论很有魅力,所以西方的左派经济学家们一直非常推崇。Lincoln Steffens出使苏联见到列宁以后说 “I have been over
to the future, and it works!”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Paul Samuelson缩写的在美国大学里最常用的经济学教材里面,反复预言苏联的成功.
In the 1961 edition, Samuelson predicted that Soviet national income would
overtake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possibly by 1984, but probably by 1997. In
the 1980 edition there was little change in the analysis, though the two dates
were delayed to 2002 and 2012. ( 摘自《why
Nations Fail》)。
然鹅现实很骨感。苏联已经倒下,中国的苦难也殷鉴不远,按理说足以让人警醒,如Elon Musk所说的 “Socialism
does not work!”但是在新时代总有人想要尝试一下,比如美国的Sanders, AOC,中国的总加速师. ”过去计划经济不work,是因为技术手段无法准确匹配需求和供给。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还不行么?”我们拭目以待…
5. 收税和均贫富
(待续)
Comments
Post a Comment